日期:2023/05/27 16:14作者:佚名人气:
论文之道
——敏锐深邃的洞见让人信服
本栏目每期推荐一篇与非遗影像相关的学术论文,以北大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为主。
赓续 与二重艺术赋能
非遗传承视域下唢呐
在电影空间中的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晓琴,女,山西运城人,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文
化研究。
一、时代反思:唢呐音乐在电影空间的赓续
(一)东方民族的文化镜像
在国家倡导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国声音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非遗音乐作为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声 音,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更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演奏模式。唢呐乐器因其独有的穿透力、大张大合式的 音质特点,在历史长河中汇聚成独有的记忆锚点及文化意象。
唢呐乐器拥有鲜明的造型特点,又因声音响亮、方便携带而在民间广受欢迎,是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音乐元素。明朝时期已有唢呐乐器用于军队指令中的记录,《纪效新书》中记载“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是要聚官、哨、队长来分付军中事务。”1唢呐曲乐的编排、传播以及流行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习俗休戚相关。从历史维度而言,唢呐的文化内蕴,正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长期以来在百姓生产生活中作用的结果。唢呐在西北地区知名度很高,尤其在陕北地区,唢呐早已成为当地人民的精神表达方式。对于他们而言,唢声粗犷奔放吹出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态,唢呐声就是陕北人民表情达意的别样方言。
作为传统文化的艺术化表达,唢呐乐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维护着社会价值体系的稳定。虽然不同地区的唢呐类别存在差异,但用途大多相似。唢呐的曲牌风格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风格是“迎”,即迎接,指生儿育女时请艺人吹奏唢呐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或迎娶时吹奏唢呐欢迎家庭的新成员;第二种风格是“庆”,即庆祝,指唢呐在特殊的节日或仪式中营造欢庆的氛围;第三种风格就是“送”,即送别,指人去世后,请唢呐艺人在丧葬仪式中吹奏哀曲以寄托哀思。唢曲的演奏方式及规模有一套细化的使用标准,反映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情感活动与文化心理。《抬花轿》《百鸟朝凤》《娘送女》《金蛇狂舞》等名曲被运用在迎来送往的重要场合之中。民族乐器与民族文化交融共生,乐器的传承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证明。古人使用器乐依循“以乐象德”的价值评判观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意不谋而合,“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又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
(二)文明更迭的承继阵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未有之大变革。民族器乐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充满着未知与忐忑。不仅仅是唢呐,许多非遗技艺都面临着断层的尴尬处境。一方面,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民 族艺术的向外传播动力不足。很长一段时间里,部分国人都对西方文化持有“仰望”的态度,究其原因是基于科技革命带来的红利,西方在国际上掌握了一定的文化霸权,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其他国家本土文化的侵略。西方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颠覆了国人的以往认知。在这种浪潮中,部分人对于本土文化的坚定信念被动摇。然而,历史总归要前进,时代也在不断更迭,在这些前进与超越之中,民族精神必须要传承。正如“中国电影学派”的提出,就是电影人对于传统文化与主流思潮紧张关系的敏锐捕捉,对于属于中国电影文化话语体系的持续坚守。3
电影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电影活动能够激发观众对于现实的独立思考,银幕画面与现实世界的同构性 使电影得以成为现实的渐近线,而电影观众则作为旁观者接收传播媒介中的文化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信念和习俗涉及到的不仅是‘内心的’和‘行为的’过程;文化出现在物和物质环境中。”4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展开以来,将非遗保护融入市场化运作的策略研究一直是热门话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到自身的生产中,这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有效途径。”5文化和旅游部于2019年印发《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明确提出扶持曲艺演出,促进曲艺市场的繁荣。6非遗乐器唢呐在电影空间中的赓续,就是借助电影市场,对唢呐文化传播渠道的拓展实践。无论是在戏曲、电影、动漫还是电视节目中,唢呐器乐的道德隐喻都能增强观众与故事的情感共鸣,加深文本的内涵深度。民族性的符号使得电影观众聚焦于民族的文化对象,电影既彰显了民族性,也呼应着中国影视行业在文本创作中民族文化本位意识的觉醒与自信。
二、非遗主角:唢呐音乐的叙事赋能
(一)唢呐牵引叙事主线
电影语言拥有庞大的符码文库,一切可被感官能感知的材料都能被纳入语言谱系。因为电影话语的内在秩序和人的逻辑思维惯性是一致的,所以音乐语言能够和电影编排的时间、地点、人物交相呼应。在叙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提示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罗兰 ·巴特(Roland Barthes) 将叙事学“构想成 为一个超越学科与媒介的研究领域”7,这是指“跨越、超出自身作品及其构成媒介的本性或强项,去创造出本非自身所长而是他种文艺作品或他种媒介特质的叙事形式”8。音乐语言跨越了文字媒介本位,正符合跨媒介叙事的追求,增强了电影叙事中的情感色彩表达。在《边城》里,翠翠和爷爷在江边碰到新娘出嫁,仪仗队伍还未映入眼帘,一首唢呐曲《娘送女》就成功吸引了人物的注意。唢呐吹奏悠长稳健,旋律的低沉暗示观众接下来的故事走向,从主人公翠翠对唢曲的反应里顺势侧写出少女对于爱情的懵懂向往;当翠翠嫁人时,祖父为她吹奏《娘送女》成为爷孙俩 的约定,但是最终祖父没能等到送孙女出嫁便撒手人寰,未能实现的遗憾使得《娘送女》成为与电影关联的一个深刻记忆点。导演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嵌入电影文本,影片借助传统音乐的文化记忆加成,使得故事 所表达的思想能够更加准确、饱满地传递给观看者。“唢呐”成为电影文本内在秩序的引导者电影唢呐情话,也成为加深观众观影感受的刺激元素。
虽然唢呐音乐符号不似字幕符号具有显性的视觉表征,但音乐创作本身所包含的民族记忆以及文化内 涵空间电影唢呐情话,使音乐在传播中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生命力与感染力。音乐媒介所发挥的叙事力量隐含于电影之 中,以一种抽象的姿态融汇于整个电影表现之内,是一种隐性的赋能策略。因为音乐语言是隐性的、跨媒 介的,它是文学思维和音乐思维的同步性表达,所以非遗乐器“唢呐”的加入赋予了电影作品以异质同构的多元层次。以唢呐主导叙述主线的方法,丰富了电影语言的表达层次,言说出不能言说的语言。这种策略既避免了言语的冗杂,又蕴含了留白之美,使叙事结构更加凝练、人物精神更加丰满,帮助影片在民族音乐烘托下构建起诗意空间。
(二)唢呐主导叙事节奏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进行感知活动时最为依赖的感官,所以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快速融合符合电影受众视听合一的观影追求。有声电影的出现拓展了影像空间,动态旋律为影片故事服务,音乐成为电影的修辞格。节奏是电影的心跳,而把控叙事节奏是电影音乐的主要功能之一。节奏一词源于音乐术语,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有不同的表现:在音乐中表现为旋律的高低婉转,在书法中表现为线条的虚实顿挫,在小说中表现为情节的跌宕起伏。尽管电影节奏的特性是微妙的,但它无处不有,正如脉搏、呼吸一样,是作品生命力的体现。“音乐的动态结构与人类的情态结构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9韵律与人物情感共鸣,旋律设计顺从于情节发展的逻辑。电影《布达佩斯之恋》在《忧郁的星期天》悠长旋律下,引出四位主角交错复杂的爱恋关系,将故事发展推向高潮;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山楂树》音乐响起时,忧伤的钢琴曲调充斥银幕内,观众感受到的是对这段感情的唏嘘与遗憾;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一段如泣如诉的小提琴音乐触人心弦,表达着对法西斯惨无人道的控诉和对死难者的无尽缅怀。
在电影艺术里,民族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赋予了影片以变化万端的韵味。虽然人物台词与音乐都隶属于电 影的听觉语言系统,但民族音乐的感染是潜移默化的,在无形之中更能发掘出微妙的情感色彩。“艺术如今是一种新的工具,一种用来改造意识、形成新的感受力模式的工具。”10唢呐营造的音乐意像始终与电影故事的起承转合交相呼应,乐器本身的穿透力以及曲调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情感感受力,引导叙事节奏。《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魔丸”哪吒出生时,炫目的电影特效配合着唢呐班子的演奏将故事带向高潮,所有人都屏息紧张地期待着主人公哪吒的出场。但当李靖和太乙真人瞥向唢呐班子,众人意识到吹奏不合时宜,即刻停止演艺的一幕,又为紧张的氛围增添了一份幽默,巧妙地调转了故事节奏。《风语咒》里,主人公朗明和凶兽饕餮对战时,朗明被凶兽抛向空中,此时的电影声音里只留下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而在主角思忖好应对策略从空中落下之时,一声唢呐划破长空。音乐与画面 配合,一静一动、一张一弛,营造出盖世英雄从天而降之感。国产动漫借助民族乐器符号与地域性音乐作品的配合,实现了叙事的音画合一,也凸显了电影人的文化自信意识。非遗乐器唢呐在电影中不仅能够抒情达意,还发挥了音乐叙事的潜质。
三、纪实景观:唢呐影像的空间赋能
(一)唢呐与乡村空间影像
叙事场景依存于影像空间之内,影像构建与故事发展、人物活动相互交织,起到了推动事件发展、交代 人物信息、呼应主题、营造氛围等多重效用。影像空间是电影表现的对象之一,也是吸引观众进入电影空 间,感受和品位电影表现力的关键所在。在写实主义电影中,以唢呐为纽带建立起的影像空间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气韵、怀旧乡愁是电影画面营造的核心。电影场景取材于农村,农村是最质朴纯粹的地方,也是唢呐文化扎根最深厚的地方。“其中的空间呈现,保证了非遗记录的完整性、影视表现的艺术性、民族认同的 地理性。”11从人类社会历史看,早期的仪式活动以部落为单位进行,仪式是维系社会人伦关系的工具。随 后,伴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仪式中的道德内涵被不 断丰富、完善,尤其是经过对“天——人”等根本性问 题的研究和阐发之后,衍生了各式各样的艺术生命。作为民族文化符号,唢呐穿插在每个人人生的重要场合当中。它的生命力在于对山水之间的天人合一感悟,在于它与人类情感的交互共鸣,在于它对农耕文明所特有的自然之美的赞扬。
影像空间的构建涉及地理维度、社会维度、心理维度等。乡村影像空间以乡村的人、物、景观等为载体,唢呐是勾勒乡村影像空间的重要器具。中华文明的根在于土地,匠人的匠心在于不忘本,对于自己 “根”的坚守。在数字特效大行其道的现代化社会, 将唢呐技艺融入数字技术表达之中,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同时使乡村文明能够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传统民族乐器唢呐所代表的乡村文明,能唤醒观众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劳动的回忆、对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坚守的人伦情感和民族认知的热忱。乡村空间影像的搭建给予了电影人物以真实血肉,黄土地上载歌载舞的画面是乡土记忆的影像。银幕上农村人民的真实塑造感,使电影故事更具有代入感,更能引发观众对乡村电影主题的深入思考。尤其在快速膨胀的工业社会背景下,功利主义的盛行导致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人时常感到压抑,在这种差异对比之下,乡村景观配合着乡土音乐的书写更给人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为生活在都市的观众带来慰藉和应当如何面对生活的反思。
(二)唢呐与社会空间影像
唢呐对社会影像空间的赋能表现为:在银幕空间内书写社会故事和跨媒介向观众传递独有社会阶段属 性。唢呐是社会影像空间的“软实力”,其赋予电影画 面内生性的力量。在电影中,空间构建的重要性不亚于人物塑造。唢呐的生活、社会场景塑造不仅完成了对唢呐艺术存在空间性的搭建,其作用场所和周围环境中所涉及的地理风貌、建筑景观、仪式活动、人文氛围以及其中的声音系统,还承担着将抽象的民族认同内化为电影中从物理到心理空间的具象性表达。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通过社会性活动获得价值观念的肯定。电影院进行观影活动的受众,会因为故事中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得到践行而得到对现实生活中自身行为标准的肯定。
社会空间的影像构建是关乎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与认同。唢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空间中的表达,与乐曲流传的地理空间、社会群体受众的价值偏好以及文化运行机制密不可分,这些特有的标识决定了唢呐个性化的空间社会文化属性。在影片里,唢乐响起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场合就在灵堂。在中国的传统礼制中, 丧葬礼俗被归为“凶礼”,依《周礼·春官·大宗伯》记 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 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12丧葬仪式中唢呐音乐对于“哀”的作用不言而喻,唢呐一响,就让人不由自主地将内心情感与唢呐声连在一起。唢乐如一条无形的锁链,将电影画面内所有的对 象捆绑在一起,灵堂布局、服饰装扮、故者亲人、吊唁好友等元素的叠加,给予观众强烈的社会在场体验。
结语
唢呐与电影的融合发展能够推动社会大众对于非遗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唢呐乐器同现代化技术手段的 结合,实质上是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赓续探索的缩影。新时期以来,中国民族文化的本位意识愈发被重 视。“唢呐”赋能既在电影表现上向大众诠释本民族的审美,同时在电影深度上以一种“先知式”的批判, 使大众认识到现代化活动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唤醒大众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电影中对于唢呐的艺术实践,关乎的不仅仅是唢呐文化的存续问题,更是民族文化如何在时代激荡中保持自身的疑难解码。
参考文献:
[1]张小永,王晓玲,牛蓓.社区教育助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绥米唢呐为例[ J ].陕西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21(03):68-73.
[2]习近平.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 国无德不兴[EB/OL].(2014-05-23)[2022-09-20]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2014/0505/c1024-24975911.html.
[3]侯光明.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10):13-21.
[4][美]欧 ·奥尔特曼,马 ·切默斯.文化与环境[M].骆林生,王静,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5]宋俊华.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 ].文化遗产,2012(01):1-5,157.
[6]庄桂成.曲艺类非遗保护规范的要素分析[J ].长江文艺评论,2022(03):91-94.
[7][美]玛丽-劳尔 ·瑞安.故事的变身[M].张新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8]龙迪勇. “出位之思”与跨媒介叙事[J ].文艺理论研究,2019(3):184-196.
[9]汪筱玲.结构的音乐化——石黑一雄的跨媒介叙事[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59-70,101. [10][美]苏珊 ·桑塔格:反对阐释 [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1]张茜,夏艳萍.非遗影像空间的民族认同[J ].文化产业,2021(13):66-67.
[12]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礼制度化[J ].中国史研究,2001(04):27-52.
论文之道
扫描二维码,进入更多
非遗影像学术天地
执行主编:吴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