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6/24 07:18作者:佚名人气:
11月2日下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一初三学生在家跳楼身亡,原因是,被剃光头。
据孩子父亲回忆,10月22日下午,班主任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带着孩子去理发店理发。
孩子几乎被剃成了光头,当天回家后心情极差,将家中衣物等抛撒一地,闷坐在床沿。
当时,孩子的母亲正好用手机记录了这一画面。
之后,孩子心情不好请假在家,期间班主任家访过一次,孩子表示在家与家长有过争执。
11月2日下午,孩子跳楼身亡。
孩子究竟是不是单纯因为被迫理发而自杀,目前还没有定论。
但极有可能是“理发”这件事引发的亲子、师生间的隔阂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平心而论,老师带头发长度不合规的学生理发,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通常,老师做这件事出发点也是督促学生专心学业,很敬业负责的一种工作态度。
而从老师和家长的微信记录上来看,家长对老师的做法也是理解且赞同的。
但问题的关键是,没有人关心孩子自己的意愿。
据报道,这名被“理平头”的男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或“捣蛋生”,相反,还是一名成绩不错的资优生,而且头发本就不长。
班主任老师强行带他去“理平头”,仅仅为了让他“明志”。
15岁的初三少年,有没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审美来选择自己的外形、着装?
中学往往对学生外形、着装有严格乃至苛刻要求,学校、老师和家长都习以为常,司空见惯。
可是,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青少年学生的审美偏好也趋于多元化。
孩子有自己的审美取向,只要不是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学校和教师都应该予以理解和尊重。
但事实是,老师和家长们往往忽略了事实主体——孩子本人的意愿和想法。
即使出发点是好的,没有充分了解到孩子的想法、考虑到孩子的感受,收到的结果一定不尽如人意。
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没留意;
当孩子试图沟通的时候,我们不理解;
当孩子采取极端手段的时候,我们不明白。
很多时候,虽然和孩子面对面坐着,每天近在咫尺,却好似最熟悉的陌生人,
因为,家长们缺乏一种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共情能力。
父母的冷漠将孩子处以极刑
2016年6日13日上午,有人在四川达州渠江河面上发现了一具尸体。经家属辨认,死者是刚刚参加完高考的高三毕业生小斯,死于自杀。
小斯生前照片
小斯最好的朋友小周表示,小斯性格开朗,但很少提家里的事,只是经常说爸爸很凶。
由于小斯家离学校很近,他中午经常到小斯家里吃午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吃完饭小斯都会对我说:‘我们快点回学校,不然我爸爸要回来了!’”
“死了,我的心自由了”
“真正的我只活在我心里”
“我宁愿从未在这个世上出现过”
“我自杀了,说说8点多定时发布”
……
这是6月10日傍晚,小斯的QQ空间分段定时发布的说说,
这些说说下面还有不少同学对他的开导、劝说,然而这些并未改变他轻生的念头。
他留下了一封遗书,让大家了解了他的死因——
“自从我爸把我接到福建后,怎么说呢,我就觉得他这人因为从小吃了很多苦,心理有点问题,脾气不好……小的时候,我有一次因为一直吵着要喝他带回来的花生牛奶,他当时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来了。有点什么事情就打父母爱孩子图片素材,考98分都被骂,吃饭打嗝一巴掌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巴掌打过来,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父母的爱……”
“后来到了高中,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电话给我妈说了,我妈说才73名,呵呵,我在电话另一边都快气哭了。这里竞争多激烈啊,其他同学考到前600名家长都有奖,而我呢?”
“后来我越来越反感我爸,心情几乎没好过,我就故意不学习,然而他打电话第一句:你是不是不想在达外读了?我跟你转到其他学校去,莫浪费老子的钱……”
◆吃饭打嗝要挨打
◆夹菜姿势不正确要挨打
◆考98分都要被骂
这里只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看不到半点父爱。
打电话向母亲汇报成绩,不仅没有得到预想中的鼓励与温暖,反而被一通冷嘲热讽。
“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父母的爱。”
这句话父母爱孩子图片素材,孩子是有多么绝望和无奈,才能说出来。
孩子努力地在完成父母的期许,但父母从未展现出想要了解孩子心情的意图。
原来父母的冷漠与轻视,可以把孩子伤到这种地步!
可以做我的盟友吗
亲子综艺《妈妈是超人3》中,黄圣依和儿子安迪的相处一直不太顺利。
安迪平常住在奶奶家,这天去妈妈家。下车时,手不小心碰了车门,他大叫一声:“哎呀,我的手!”
常规思维下,妈妈这时一定会先关注孩子的手疼不疼吧,但黄圣依完全没理会,甚至安迪重复一遍她也没放在心上。
她问安迪的是“你累不累”。
对于安迪来讲,他的情感和需求没有得到回应。
而黄圣依和孩子的互动也不成功,因为母子俩完全不在同一频道。
父母本是孩子最想要依靠的人,但在很多时候,父母却没能充当好这个角色。
10月20日,一个男孩与父母发生分歧后,站在33层高楼上欲轻生,嘴里重复着一句话:
“不想读书。”
父母和老师在一旁疯狂劝说,可孩子一直在发抖,丝毫没有改变想法。
直到消防员出现,他的一句话让男孩的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
他说:
“不读书,咱不读书,没事。”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让男孩感受到了理解,让他意识到有人愿意倾听他的内心、正视他的想法、尊重他的诉求。
消防员做到的“共情”,身为孩子的至亲,他的母亲却没有做到。
很多时候,我们责怪孩子的抗拒、叛逆、不配合,却没有尝试过理解他们的感受,不愿意花心思去探究孩子这样做的原因。
当孩子哭泣时,我们说:“这有什么好哭的!”
当孩子说“我怕”,我们说:“好了,不怕不怕。”
当孩子说“我不行”,我们说:“为什么别人行你不行?”
其实,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责难或者敷衍,可以给他们正确意见的人很多,但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给予他们温暖拥抱的人很少。
比起“人生导师”,有时候,他们更需要能够和自己站在同一战壕的“盟友”。
有些伤口永远不会愈合
《旋风孝子》是一档主打“孝道”的成人亲子节目,节目跟拍了明星和父母相处的状态,没想到,这些成人亲子之间存在的问题比幼儿亲子问题更值得深思。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郑爽一家。
郑爽11岁只身去外地求学,然而谈到这段经历,郑爸爸和女儿的看法却截然相反。
原来在郑爸爸眼中的追求学业,于郑爽而言,却是一段童年伤害。
当时,尚年幼的她承受着学业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她说:“在成都一个学期才回家一次,所以特别想家。在机场看到爸爸妈妈都会很心酸。”
在求学的过程中,还遭遇了来自同学的校园暴力,只能自己默默承受着一切。
而这些,都是她的父母当年并不知晓的。
在排练节目组给出的剧目时,郑爸爸对女儿充满歉疚,甚至不自觉真情流露,借台词多次询问:“那你现在还会责怪爸爸妈妈吗?”
彼时郑爽已然睡着了,无意间答应了一声,竟然好像说出了心里话,让郑爸爸黯然神伤良久。
而在另一期节目中,几个家庭聚在一起,家长们因为郑爽节食过度,对她的身体状况表示担忧,你一言我一语地对郑爸爸进行“轰炸”。
太过担心女儿,再加上白天受到的舆论压力,晚上,郑爸爸就把不满情绪发泄到了郑爽身上,父女俩发生了争吵。
最后,郑爽说出了一句很令人心疼的话:
“我也很想吃饭,但我要成了大胖子,谁还喜欢我。如果观众喜欢胖子,我没什么,都可以。”
成长过程中的伤痕,不论怎样去掩盖,也会伴随终身。
父母不愿意用同理心去谅解孩子,会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细小的隔阂积累成顽疾,以至于成年后依然敏感、固执、多疑、缺乏安全感。
即使长成了大人,拥有了自己的事业或家庭,但他们心里依然藏着一个孩子,那个孩子满身伤口、见不到阳光,那是他们灰色童年的缩影。
世界并不需要没有灵魂的皮囊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你怎么这么脆弱。”
“别人都可以,为什么就你不行?”
当孩子情绪崩溃或者试图向你求助时,家长们,你们有没有对孩子说过类似上述的话呢?
家长共情能力低,不愿意走入孩子的内心,绝大部分是因为他们把孩子当作附属品,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在他们眼里,父母有决定和干涉孩子一切的权利,而“懂事”则是绝对的“服从”和“听话”。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的著作《不乖》里有这样一个观点:所谓“开朗又温顺的乖孩子”其实带着精神性死亡展开了人生。
家长们只关心孩子够不够“听话”,而不愿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感受,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那么,亲子之间注定会产生不可逆转的隔阂,而家长应运而生的“一刀切”、武断专横的教育模式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共情能力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那么,究竟什么是共情(Empathy)呢?
★大雪纷飞的街角,你看见一位乞丐衣衫褴褛在路边乞讨,身边是他尚年幼、瑟瑟发抖的女儿。这时,你停下脚步,拿出零钱放进纸盒,然后离去。
这不是共情,而是怜悯(Pity)。
我们施舍的同时,内心的潜台词也许是:太可怜了,我不要像他一样,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
怜悯是对他人或他物的不幸心有不忍,但时常有一种优越感,怜悯者很难把自己和被怜悯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朋友每天都向你抱怨工作艰难、上司不好相处,你劝他辞职,他却说:“啊?我没有想过换工作,要重新开始太难了。”
这也不是共情,而是同情(Sympathy)。
同学抱怨时,你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劝他换工作,但实际上,你没有意识到,他只是想要发泄不满的情绪,并没有真的打算结束这种生活。
同情是对他人表示真切的关心,希望别人好,但同情者往往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对方的问题和现状,忽视了对方的感受。
双方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差异导致很难产生共鸣,甚至会让对方觉得“你不理解我”这样的感受。
★闺蜜最近失恋,精神萎靡,每天在家里浑浑噩噩。你有过类似经历,很为她着急。为了帮助她摆脱现状,你每天不厌其烦提醒她振作,最后的结果是她把你拉黑。
这依然不是共情,而是悲悯(Compassion)。
相似的失恋经历让你能够感受到闺蜜的痛苦,于是想帮她走出困境,但是采取的行动引起她的反感。
悲悯是在体会到他人的情绪感受下产生强烈的愿望,想要帮助他人从不良的境遇中解脱出来。
但悲悯者的个人主观性过强,极易给被帮助者造成困扰,适得其反。
共情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即同理心。
不是我身处井底,你从井口探出头问我“饿不饿,要不要吃碗面”,
而是你愿意走到我身边,陪我一同度过阴暗的时光。
《奇葩说》里,辩手傅首尔曾讲到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想给孩子买一双贵点的鞋子,她觉得贵点的鞋子给孩子才好。
但是孩子并不那么认为,在孩子眼中,另一双几十块钱的鞋才是最好看、自己最喜欢的。
她说:“我眼中的完美,在她那里被视做粪土,倘若都按我的标准来,那么她的人生该会是怎么样的呢?”
这就是用共情能力处理亲子关系的正面教材。
有同理心的家长,愿意倾听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意愿。
也许我们做不到一掷千金、毫无保留地去成全孩子的梦想,但至少把选择的权利交还到他们自己手上。
《孩子》
纪伯伦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再过去停留。
文中部分素材、图片来源于|湖南卫视、新京报、心阳光心理、王荣辉快乐育儿
历史上的今天
November 14, 2018
757年
安史之乱,郭子仪收复西京
1916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结束
爱我就给我点赞吧!